其中,电话举报同比下降52.0%,微信举报同比下降22.2%,网上举报同比下降45.4%。
北京市PM2.5峰值期间,烟花爆竹特征组分硫酸盐、氯离子、钾离子、镁离子较平时的浓度上升了5.5、5.8、32.8、30.7倍,而其他组分受气象条件影响仅上升了0.5-1.5倍。14日随着较强冷空气南下,这次污染过程才会彻底结束。

从目前气象资料分析,2月11-13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仍将维持静稳、高湿和强逆温状态,污染总体来说仍将维持并发展,河南、山东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北京、天津一带地区仍会出现大雾天气并伴有中至重度污染。河南省今年管控较为有力,除夕和元宵节期间均未因燃放烟花爆竹出现重污染天气,但相对的保定市管控较差,造成了PM2.5浓度爆表。8日午后开始,受偏南风及地形影响,区域南部的污染物向北汇集,北京、天津及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发生气象辐合,污染物浓度快速攀升,由于南部城市持续传输,9日和10日河南、山东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好转,但北京和天津及周边城市是污染物积聚区,成为污染最重的几个城市。对比而言,本轮污染过程中,水平辐合风场持续时间更长且更稳定,清晨至上午时段相对湿度更高,大气静稳条件更加不利,如果这种气象条件出现在2016年的污染过程,按当时的排放水平,爆表城市可能更多。从近1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处于相同的大气流场中,有时这些城市同步处于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容量整体变低。
虽然每次雾霾的主要成因和各排放源贡献占比会有不同,但就区域大气污染成因而言,不能因为车流量的减少就认定其排放的污染物与雾霾没有关系。但在发生逆温时,情况刚好相反,高空温度比地面高,空气垂直上升受阻,就像锅盖一样盖在区域上空,污染物难以扩散。北京市秋冬季PM2.5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2020年秋冬季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4%;发生8天重污染,比2013年秋冬季同期减少12天,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人们不出门、不聚集,路上没车、工地停工,干扰因素降低,为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果提供了验证性机会。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未来我们还会向世卫组织过渡期第2阶段目标值(年均25微克/立方米)目标继续努力。2012年,PM2.5被纳入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我国PM2.5浓度大幅下降,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秋冬污染程度明显降低2013年-2019年,全国74个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城市(即74城市)PM2.5、PM10、SO2、CO和NO2浓度分别下降43%、40%、73%、39%和12%,平均重污染天数由29天减至5天。
与此同时,相较于硫酸盐,硝酸盐的下降并不明显,已经成为占比最高的二次组分,京津冀地区的二次PM2.5污染已经由硫酸盐型污染转变为硝酸盐型。2013年以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PM2.5一次组分浓度和占比都下降明显。

2+26城市2019年-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为77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40%;每个城市平均发生14天重污染,比2013年秋冬季同期减少28天。PM2.5和PM1都属于细粒子,绝大部分同宗同源,治理PM2.5就是治理PM1。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目标值对应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1阶段目标值(年均35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地区秋冬季PM2.5污染 硝酸盐已经超过硫酸盐,成为主要二级组分PM2.5中的成分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
而二次组分的部分,则分为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让蓝天白云常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由于近些年来燃煤污染的治理取得成效,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硫酸盐浓度已经大幅下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PM2.5、PM10、SO2、CO和NO2浓度分别下降47%、38%、77%、49%和11%,平均重污染天数由75天减至20天。
硝酸盐来自于工业,比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燃烧石油类燃料等。就此,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发布了北京大学专家胡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唐桂刚对此进行的专家解读。

大气污染的治理对象从煤烟尘污染到可吸入颗粒物,再到二次污染为主导的PM2.5控制上,对颗粒物粒径的关注越来越小,也说明污染防治更加向对人体健康影响显著的细颗粒物倾斜。硫酸盐则主要来自于燃煤产生。
1996年,PM10出现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之中。但是,出于PM1与PM2.5浓度的高度一致性,以及测量方法的不稳定性等原因,国际上尚未有国家将其列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包括一次排放的颗粒物,也包含SO2、NOx等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生成的颗粒物。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有180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尚未达标,臭氧污染也日益凸显。此外,有机颗粒物浓度依然较高,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秋冬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北京市秋冬季PM2.5浓度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2020年秋冬季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4%;发生8天重污染,比2013年秋冬季同期减少12天,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怎么做?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的主要治理目标是总悬浮颗粒物。北京市改善幅度更明显,PM2.5、PM10、SO2、CO、NO2浓度在近6年中分别下降51%、35%、83%、55%和27%,重污染天数由53天减至4天。
实践证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走出了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道路,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一系列的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157个城市PM2.5达到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的标准。扬尘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地壳物质占比从20%下降到10%左右。
2019年-2020年秋冬季(截至2020年2月15日,下同),74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2014年秋冬季相比下降44%;平均每个城市发生4天重污染天,比2013年秋冬季减少15天。然而,颗粒物家族中还有PM1等更小的颗粒物,其质量浓度占PM2.5的50%-70%甚至更高。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让国内的交通、施工等行业的活动水平一度处于低点比如长江经济带国家警示片披露的17+1个问题已整改销号15个,累计取缔非法码头117个、清理岸线31公里、植树造林16.2万亩。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环境美五年答卷。长江干流江苏段10个断面均为Ⅱ类,41条主要入江支流的45个断面优Ⅲ比例同比上升。
同时,报告提出,把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作为2020年的重点任务,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城建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全省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货车3万辆以上,重点行业VOCs排放量比2015年减排30%以上。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对报告的初审意见中认为,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对突出环境问题的集中攻坚。
报告显示,2019年全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同比提高,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多。王天琦坦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各项任务十分艰巨。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在初审意见中表示,将有序推进《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进程,适时修订《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更好地健全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同时,帮扶中小微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实行环境守法企业信任保护原则、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名单等做法,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累计帮助1580家企业解决1728项治理难题。
国考省考断面全面消除劣V类水环境大气改善幅度长三角最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江苏的各项生态环境成绩。不少代表在审议中也希望能够着力研究危险废物的产出、贮存、转移、处置问题,特别是要完善医疗废物处置、医院污水安全处理等制度措施。为臭氧顽疾治理健全法律支撑尽管评价空气质量的6项指标有5项指标都有明显下降,但报告显示,臭氧浓度同比呈上升趋势,2019年以臭氧为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占超标总天数较多,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都略有增强,全年仍有近1/3的天数空气质量不达标。省、市、县三级电视台专栏总计播出曝光问题点位4937个,通过曝光关停违法企业349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同时,2015年国家下达的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减排、碳强度下降等9项约束性指标均超额完成。在省攻坚办牵头下,各部门分工合作,对中央环保督察要求整改、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8-2020年突出环境问题清单》所列等问题均按照时序进度推进,大多数整改工作已经过半。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累计启动赔偿案件144件,赔偿金总额5.32亿元,数量全国领先。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充分肯定。
同时,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也有了明显提升。提前一年实现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覆盖,发证数量全国第一。